甘肃农业大学的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是当时国内唯一的兽医高等学府,首任院长为我国著名兽医学家、兽医教育家及现代兽医学奠基人之一盛彤笙院士。
学校名称 : 甘肃农业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英文 :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学校地址:兰州市安宁区营门村1号 邮编:730070
1950年,学校更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更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在建校之初,一批留学海外的学者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祖国的西部,立志于祖国畜牧兽医事业,开创了我国畜牧兽医高等教育事业的崭新局面,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畜牧兽医事业的高级专门人才,造就了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1958年,学校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并迁往武威黄羊镇办学。在迁往武威黄羊镇办学的28年内,学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突出的人才培养成就赢得了社会的赞誉。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迁回兰州市办学。1984年10月,在当时财政投入十分有限的情况下,面对一片荒滩,全校师生万众一心,迎难而上,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建起,开始了学校办学史上的又一次艰苦创业。1986年秋季,在新校址招生。在此后的20多年里,一边搞建设,一边抓教学,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科为优势,多学科发展的高等农业院校。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喜事连连,甘肃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列入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第三批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据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在项目资助经费方面,国家将拨付每个建设点20万元。
学校地处规划中的兰州市新城区中心,占地总面积247.48公顷,其中校园面积87.98公顷,建筑面积43.67万平方米;拥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133个;学校固定资产总值48,930.11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10,511.27万元;有国家级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各1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16个。图书馆文献资源总量318.84万册,并建有180台机位的电子阅览室;1997年,建立了校园网,经过教育部“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全校信息点数增至6,000多个,校园网出口总带宽达300M;建有体育馆、田径场、足球场、网球场等各类体育设施及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基地。
现设有16个学院(教学部),47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2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分别是:动物医学专业,草业科学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10年水利水电专业在本科第一批次招生。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 教学楼
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等学科门类,形成了农科专业与非农专业相互协调、结构合理、特色明显的学科专业布局和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62年的办学历史上,学校名师云集,群贤毕至。盛彤笙、朱宣人、许绶泰、廖延雄、杨诗兴、任继周、谢铮铭、陈北亨、胡恒觉、赵有璋、刘孟洲等一批国内名家,在大西北艰苦的环境中,潜心学术,专心执教。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教师扎根陇原,竭诚奉献。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业务素质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45人,专任教师849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1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等)263人,讲师(工程师、助理研究员等)23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计划”2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 一、二层次人选37人,甘肃省省属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5人;享受0特殊津贴专家48人。 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一贯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常抓不懈。近年来,学校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3+4+5”新的课程体系;不断改革教学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了实践教学运行体系,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日趋完善,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五”以来,先后有2项教学成果获国家二等奖,7项获省级一等奖,8项获省级二等奖;有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7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学校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5部,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教材等54部,参编97部,各类获奖教材39部。
“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21项,有96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奖49项,申请专利26项。出版专著12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598篇。其中,在SCI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7篇。目前,全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在研项目292项,总经费达1.5亿多元。在草业科学、动植物育种和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生物技术、节水农业、农产品加工与开发、旱作农业与生态恢复、动物疫病防治与生物疫苗研制、动物胚胎工程、设施农业和农村经济重大问题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地域优势的科研领域。建成了以“甘肃省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畜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牛羊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现代养猪工程技术中心”等为核心的科技研发平台。 甘肃农业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崔燕教授为带头人的“兽医形态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为教育部2008年公布的“国家级教学团队”。甘肃农业大学“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荣获全国“十佳优秀教育培训基地”称号,这是继2005年以来甘肃农业大学“三维 CAD教育培训基地”第二次受到科技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的奖励。由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和诺基亚公司共同举办的“诺基亚致富创意大赛”全国总决赛中,作为甘肃省惟一一位进入决赛的选手代鹏荣获一等奖,并获得5万元的创业基金。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第十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中甘肃农业大学获得三等奖。
学校面向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办学规模逐年扩大,现有普通本科生11,264人,硕士研究生1,359人,博士研究生265人,成人教育学生5,600多人。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了较高水平。63年间,学校先后培养了6万多名各类人才,许多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教育、管理等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目前,校友中有101人担任副厅级以上领导职务, 3,100多人担任县、处级领导职务。其中,现任0甘肃省委常委、纪委-的蒋文兰,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当中有在分子进化理论研究中取得辉煌业绩的首位华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在-防治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陈化兰,在人类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发病机理研究方面具有重大建树的教育部“长江学者”尚永丰等。多年 甘肃农业大学
来,学校的毕业生因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善于与人合作、特别能吃苦而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学校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学术交流关系,并与美国等国家合作成立了“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美1+2+1人才培养计划”等6个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使我校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优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62年来,学校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向高水平迈进,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学校发展中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彰显了甘肃农业大学“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学校取得今天成绩的强大支撑,也是学校继往开来的不竭动力。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制定了“建设以农科为优势、多学科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坚持改革创新,科学管理,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拓展科学研究领域,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的办学思路,各项工作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今日的甘肃农业大学必将含弘光大,继往开来,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锐意进取,勇于创新,造福社会,普惠民生。 甘肃农业大学
学校不断完善教学科研体制,着力优化结构,教学科研工作迅速发展。“九五”以来,我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92项,有128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奖49项;出版专著111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78篇,其中在3300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1篇。许多科研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有的项目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承担科研项目185项,总经费4500多万元。其中有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西部专项、农业部原原种基地项目等重大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23项。同时,还取得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科研工作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