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坐落于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常州市。
学校始建于1978年,原名为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是一所在改革开放之初创办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江苏化工学院。1984年实行江苏省人民0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联合办学机制,1992年正式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管理的部属院校,并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0年起,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常州大学。历经32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以“产学研”结合为鲜明特色的普通高等院校。
学校2003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实现了由本科教育到研究生培养的跨越。现有全日制研究生和本科生18400多人(含怀德学院),其中,研究生规模近1200人。设有12个二级学院、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以及怀德学院。有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有50多个本科专业,分属工、理、管、经、文、法等6大学科门类。有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优秀学科梯队,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工程中心。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16门省级精品(优秀)课程,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和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近五年来,学校获1项国家级高等教育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
学校拥有一支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教职工队伍。现有教职工13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近90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45人(其中,教授近140人),硕士及以上学位730多人(其中,博士学位超过230人)。2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为全国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3人获国务院0特殊津贴;2人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人为首批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9人次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学术带头人和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学校连续两次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先进高校”。
学校学科发展态势良好,科研实力增势强劲。近五年来,科研经费累计近3亿元,年均科研经费近6000万元;承担或完成国家级项目40项,省部级项目250多项;通过省部级科研鉴定10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4项;专利申请量进入全国高校百强。据省教育厅统计,学校近三年绝大多数科技指标在省内122所高校中,排名在前10%,连续两次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学校还被评为“2008—2009年全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优秀合作单位”,是江苏省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高校。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以中外合作、学术交流以及科研合作为重点,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先后与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St. Francis Xavier University)和爱尔兰国立大学梅努斯(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 Maynooth)等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同时,积极为国家支柱产业、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服务,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及各级地方0、各类企业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
学校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越。设有武进校区和白云校区,占地面积1500亩,拥有建筑面积近50万m2。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2亿元,纸质图书124万册,并与进驻常州科教城的200多家知名大学、大院、大所的研究机构为邻,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在3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以“责任”为校训,形成了“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同时,学校得益于江苏省、常州市0以及位于世界500强第9位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以及深厚地方文化底蕴的孕育,夯实了教育教学的基础,至今已为国家培养了3万余名具有“大工程观导向的高等工程教育新模式”办学特色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来,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地提升。学校是“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连续多年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以及“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称号,并多次荣获全国和江苏省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学校还被授予“全国绿化400佳单位”和“江苏省花园式校园”称号。
白云校区: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白云路 邮编:21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