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桥学院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专科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两翼,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多科性民办全日制大学。
学校创办于2000年4月,由周星增等浙江温州籍人士共同出资举办。2001年4月,学校获批为上海建桥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从事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2003年学校被列为上海市11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2005年9月,经上海市人民0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同意在上海建桥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建立上海建桥学院,学校成为以本科层次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是上海市首批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单位,是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试点单位,学校还获准成为首批“上海市技师学院”和“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数控实训基地,为国家级示范性数控实训基地。学校在2004年、2006年、2008连续三届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
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全面负责制,架构民主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学校的办学方针是: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依法治校,严格管理;办学理念是:民营模式、公益性质、人本观念、文化管理;办学宗旨是:为学生建成才之桥,为教师建立业之桥,为社会建育人之桥。
目前,学校总投资已愈6亿元人民币,校园占地面积近500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学校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0000余件套,总值近6000万元人民币;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60余万册、电子图书45万多种;建成各类实验实训室64个,总建筑面积逾17000平方米。
学校教职工总人数现为502名,其中专任教师352名,专任教师中的高级职称人数占比39%,研究生学历占比48%。专任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7人,上海市“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上海市模范教师1人,上海市教委优青科研项目29人。另外,学校还聘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约350名。
全日制在校生现为9740名,其中本科生5670名,专科生4070名;自创办以来,已向社会输送七届约14500名毕业生,其平均就业率达97%以上。
学校共设9系2部。9系为:信息技术系、商贸系、管理系、外语系、艺术设计系、文化传播系、机电工程系、电子工程系、汽车工程系;2部为: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另外,学校还设置了继续教育学院。学校本科专业有18个,文、工、管学科各占三分之一,涉及9个专业类别;专科专业有25个,涉及经、文、工、农、管5个学科门类12个专业类别。
学校属教学型院校。在学科专业结构方面,学校已初步形成文、管、工三大支柱学科门类,重点扶持与发展和上海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群。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既注重学科专业的应用性特色,为产业一线服务;又注重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以科研成果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同时还注重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
学校重视课程建设工作,经各级教育部门专家评审,目前已有国家精品课程1门,上海市精品课程4门,上海市重点课程8门。学校编著的教材中有2部分别获得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和三等奖。
学校设有科研处,成立了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自2003年启动科研工作5年来,已先后获科研项目194项,其中国家及市级纵向项目134项,研究经费362.3万元;发表科研论文236篇,其中核心期刊48篇,出版专著5本,教材53本。学校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所申报的“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问题研究”获得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立项。
学校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寻求与行业、企业紧密对接的多方合作理念,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针对性地培养具有企业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和双赢目标;坚持依托校际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等模式,借助海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在双向互动的交流合作中,增强自我发展实力。
学校未来发展目标是:创建国内一流、有特色的、能提供优质本科教育资源的多科性民办大学。
(注:文中数据截止时间均为2009年10月)
办学指导思想
学校定位
上海建桥学院办学定位的形成,一方面经过深入的理论研讨和广泛的社会调研,具有一定理论依据;另一方面,经过全体教职员工历经一年的办学思想与文化理念大讨论,达成全校共识,又具有一定群众基础。考虑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考虑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认识到,作为一所完全由民营企业出资举办的民办高校,目前得到0的资助相对较少,又几乎没有社会捐赠,在主要依靠学费收入维持基本运行的情况下,只能从实际出发,以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任务为己任,务实地将学校定位为: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多科性、教学型本科院校。这样的办学目标与定位包含5个层面内容:
1.发展目标
使命:为学生搭建成材之桥,为教师搭建立业之桥,为社会搭建育人之桥。
愿景:实施多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努力把上海建桥学院建设成一所有特色的、能提供优质本科教育资源的、国内一流的多科性民办大学。
近期目标:通过5年建设,成为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
2. 功能定位
人才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科专业结构:初步形成管、文、工三大支柱学科门类,重点扶持与发展和上海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群。
科学研究:立足学科专业的应用性特色,有效地为产业一线服务;加强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以科研成果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
3.类型层次
教学型院校。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体,以专科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两翼,部分专业有能力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4. 服务面向
立足浦东,服务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全中国。
5. 发展规模
至2013年,设置本科专业26个左右,全日制在校生12000人,其中本科层次9000人。至2020年,本科专业增加到30个左右,规模基本稳定。
办学思路
自2006年第一批本科学生入学后,上海建桥学院随即开始由专科向本科、由外延向内涵、由功能向素质的“三重转型”,形成了“定好位、入主流、重质量、创特色”的转型期工作指导思想,以及“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以专业建设为载体,以思想工作为保障,以人才和成果为落脚点”的转型期工作方针。
1、转型期工作指导思想
(1)定好位。作为一所高校,一所新升本院校、一所民办高校,学校既要研究普通高校面临的共性问题,又要思考自身特殊性。因此,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工作,应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当符合学校定位要求,确保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教学中心地位得到保证。
(2)入主流。学校工作,根本是育人,中心是教学,在规范办学,努力达到国家规定的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要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着力于内涵建设和质量提高,培育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3)重质量。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明确现阶段的重点是本科专业建设,通过专业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加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培育学术氛围,加强学科团队的培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创特色。充分发挥民办高校体制机制优势,在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具有应用型办学风格的特色,努力在学科交融发展、产学研结合和人才订单培养等方面,凝练特色,塑造优势,与公立本科院校实现差异互补,与其他同类院校形成错位竞争。
2、转型期工作方针
(1)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合理构建符合定位要求的学科体系,在现有8个系18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若干个学科专业群,搭建“3+1”平台(“3”,指的是通过对学科专业的重新布局,在全校形成光机电一体化、数字媒体和商贸管理3个学科专业群;“1”,指的是重点建设好1个民办高教研究所)。同时实施校内“四个一工程”(即:一个课程责任人、一个课程层次体系、一个特色教学方法、一本合适教材),研究制定并分步实施“重点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加大对学科专业建设的投入,重点建设一批关系建桥学院基本培养质量的课程。它们包括:通识教育平台课程7门,按一级学科建立的学科平台课程7-9门,按专业方向建立的特色平台课程4-5门,全校共计120门左右。
(2)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学术与实践兼顾、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和服务保障队伍。学校据此采取“两步走”措施:第一步,从2008年至2013年,学校专任教师和专职教师的数量分别在670和350人左右,教师中研究生比例达到50%;第二步,从2014年至2020年,学校专任教师和专职教师的数量分别在700和400人左右,教师中研究生比例达到80%。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一方面制定各种优惠条件吸引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专业人士(尤其是企业退休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校工作,充实三个学科专业群的师资队伍,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倾斜政策和必要制度,健全教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职提高,增强教师终身学习意识和质量意识,稳定骨干教师队伍。
(3)以专业建设为载体。在学科专业建设目标上,学校将有别于重点大学——如果说重点大学的学科建设是“顶天”,那么建桥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则为“立地”,立足于重心向下,在“打基础、上水平、求应用”上下功夫。目前,学校获准0资助的教学高地建设项目有5个,分别是:数控实训基地、计算机网络实验中心、现代化电视实验中心、数字媒体艺术实验中心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教学高地建设项目的幅射效应正在显现。学校将充分发挥这些实践教学公共平台的作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同时还将充分利用现有技师学院的资源,将人才培养与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探索以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专项能力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
(4)以思想工作为保障。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爱动其心,以诚导其行,切实关心教师的发展,切实关心教师的根本利益,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教师心里,凝聚教师的积极性,自觉投身到学科专业建设中来,教书育人,爱生敬业。加强和改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感恩、回报、爱心、责任”理念和“勤学、多思、明德、笃行”的要求,让学生在营造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5)以人才和成果为落脚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争取有1-2个实践教学平台能成为市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争取学校重点建设的120门课程中有5-6门成为市级及以上精品课程;争取有部分重点建设的学科,能够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逐步为成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奠定基础。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微电子学和旅游管理三个专业率先进行校企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力争使之成为上海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