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药)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 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是私立青岛大学,始建于 1924 年。后经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几个时期的变迁,于 1959 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 1960 年 10 月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 13 所重点综合大学之一, 1988 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校名为邓小平同志题写。 2002 年 10 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学校现辖崂山、鱼山和浮山三个校区,设有20个院,1个基础教学中心,67个招生本科专业。现有8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4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3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个类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即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会计硕士(MPAcc)、法律硕士(J.M)、工程硕士(18个专业授权领域)、农业推广硕士(5个专业授权领域)和翻译硕士。还具有招收高校教师(15个专业领域)、中职教师(5个专业领域)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学校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1个培育学科)、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7个山东省重点学科、9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设在学校。还拥有2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个教育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4个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学校拥有国家投资亿元,供教学、科研使用的3500吨级海上流动实验室——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调查船。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2006年6月已被科技部批准正式筹建。 2006年9月28日,由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共建,设在学校的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揭牌运行。2009年10月,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内容之一、国内最大的海洋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开工建设,标志着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自己的特殊使命。学校遵循“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实行“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和“学业识别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为核心的本科教学运行管理体系。目前,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2个。现有在册各类学生34800余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66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400余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4100余人、本科生14700余人、留学生1100余人、继续教育生8300余人。到目前为止,学校毕业生中已有9位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学校毕业生; 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是校友董兆乾;中国第一个徒步考察南极的科学家是校友蒋家伦;中国第一个南北两极都登上的科学家是校友赵进平。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相对合理、学科领域覆盖较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350余人,博士生导师340人,4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约80%,近90%的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54%的教 师具有博士学位,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 85%,教师中有一年以上在校外学习和研究经历的占教师总数的70%,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名列部属高校前茅。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校治学执教:2009年,麦康森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长江学者”15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0人,“筑峰人才工程”、“绿卡人才工程”、“繁荣才工程”岗位教授1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9 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03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9人,入选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68人,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1 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担任顾问、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原国家海洋局局长王曙光受聘海大顾问、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著名画家范曾担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受聘为名誉教授,9位知名作家受聘为“驻校作家”,还有5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客座教授团”以及来自十几个国家的4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的“海外教授团”。
学校科技成果丰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09年学校科技经费2.8亿元。“十一五”以来,承担国家三大科技计划项目数位居涉海单位之首:主持863计划项目总经费2亿元,主持863计划专题课题73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1项,项目经费约6000万元,创学校单项科研项目经费历史之最;主持国家重大基础发展规划(973)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年在所有学部获资助,其中2009年获资助近百项,经费4000万元。管华诗院士领衔完成的项目“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糖库构建)与应用开发”,获200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十一五”以来,学校另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二等奖44项、人文社会学科省部级以上奖励25项。我国第一部大型海洋药物典籍《中华海洋本草》出版发行。被SCI、EI、ISTP等收录论文4500余篇,其中2008年学校被SCIE收录论文数居全国高校第39位,按学科全国机构排名中,列农学第5位、地学第9位、生物学第18位;SCIE引用频次居全国高校第34位;截至目前,学校在地学、植物与动物学、工程技术3大学科跻身美国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十一五”以来,申请发明专利487项,已授权的发明专利275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8项。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也就是建校百年前后,将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或更长一段时间,立足海洋强国建设,大力推进改革创新,通过强化建设和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全面跨越,力争使学校跻身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招生电话:0532-66782426,66782478,66781723
传真:0532-6678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