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业场是天津商业的标志性代表,座落在和平路和滨江道的交界处,始建于一九二八年,“劝业场”当时被人誉为:城中之城,市中之市,可以说天津形成现代格局的繁华是从“劝业场”开始的。而说到劝业场,还得从一个人和一块匾说起。
这个人是高星桥---劝业场的创始人。高星桥1881年随祖父来到天津,自幼随父在天津打铁,后来在老城里上过九年义学,又随其兄在铁路上当过司炉和煤矿上的司磅员。由于高星桥人聪明机灵,在煤矿期间好学的他学会了德语,受到主管德国人汉纳根的器重,将他调入帐房,又来由于工作出色高星桥被提升为煤矿售配处的经理,从此高星桥步步高升,逐渐成为煤业买办,并与汉纳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18年,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煤矿主管汉纳根要回德国,他便把自己在中国的产业全部赠送给了高星桥,高星桥代理了德华银行、“起士林”餐厅等许多德国商人的在华产业。借此机会,他积极投资房地产,先后盖起了“交通旅馆”“威尔逊大楼”,继而又与他人合股兴办大型商场“劝业场”,成为当时靠洋人发迹的买办典型代表。
“天津劝业场”这块牌匾字迹稳建,苍劲有力,是由著名书法家华世奎所书写的,当时的“劝业场”老板高星桥找到华世奎,以每字100大洋的价格请他书写的,五个字即500大洋。按此价格,当时可买高级面粉250袋。由于那个时候没有今天把字放大缩小的技术,所以匾额需要多大,就得写多大。当时华世奎先生是拼起了三张大八仙桌铺上纸,一气呵成。华世奎先生一生只有二幅大字榜书,除了北京的“和平门”,就是天津的这幅“劝业场”了。
“劝业场”建在当时的天津法租界,当局提出称之为:“法国商场”。而颇有经济头脑的高星桥觉得加上“法国”二字,民众望而却步,不利经营。于是采纳了合作股东——清庆亲王载振的建议,取名为“劝业场”。载振先生当时解释了“劝业”二字的来由,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1905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劝业陈列所”,这是一座陈列并推销商品的“百货商场”。而劝业场则是这个陈列所存放货物的附属机构。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岁月里“劝业”寄托着实业图强的希望。所以在开业之初,其经营宗旨以“劝业市场”四字的字头写出四句警言。即:劝吾胞兴,业精于勤,商务发达,场益增新。作为商业经营指南,以求发达。这就是“劝业场”三个字的来由。
“天津劝业场”是由法国工程师——慕乐设计的,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立体五层,转角局部七层。
在开业之初,直至解放,一至三楼分别租给各个店铺,货摊。它主体经营,日用百货,布匹绸缎,各种器皿,钟表、首饰,文房四宝,旧书古玩等等,而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它不光是一个商场,同时还是一个大型娱乐场所,当时商场里设有“八大天”,即天宫影院、天华景戏院、天乐戏院、天升戏院、大观园、天纬球社,天露茶社以及屋顶花园、天外天。那时候在天华景戏院经常演出的有京剧名角的演出,日夜爆满。这种形式的商场在当时华北地区是绝无仅有的。天华景戏院当时由高星桥之子高渤海经营,所赚之钱又在“劝业场”的边上,盖起了“渤海大楼”,劝业场可谓空前繁荣。
“劝业场”于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十二日正式开业。当时进驻卖货的店铺多达300多家。开业之日火爆场面可谓盛况空前,上至中外官员,下至平民百姓,人人前往。据老一辈天津人讲除了抗战胜利和天津解放,天津市最热闹的时候莫过于“劝业场”开业了!
1931年至1939年是劝业场的鼎盛时期,但这种繁荣只维持了不到十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侵华战争,华北大部分地区沦陷,天津沦陷后,由于战乱不堪,物价飞涨,经济萧条,人民的购买力急剧下降,使得商场内人员稀少,场内的不少店铺由于赚少赔多,纷纷撤出,劝业场开始衰落,此时的“劝业场”已经处于半停业的状态。
这种局面,直到解放后才得到了改变,随着公私合营,政府出资对劝业场加以改造,和比邻的天津商场合为一体,使得“劝业场”又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1991年,历经风风雨雨的劝业场再度扩建,总面积达五万平方米,营业面积达3.43万平方米,成为天津市最大的集购物、娱乐、消闲、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高档次的新型商厦,并以其独有的特色和业以诚信的服务成为天津一张闪光的城市名片。
公司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和平路290号
邮政编码:300022
公司邮箱:qycgpqyc
联系电话:022-27303771
公司传真:022-27303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