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 > 仁和酒业
仁和酒业
仁和酒业
仁和酒业品牌专区
品牌介绍

     北京仁和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系中华老字号企业,其前身为“仁和店”,创办于1862年,最早位于北京西什库西四附近。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同治初年,清宫为减少内廷糜费,遣散了一大批宫娥内侍,为其生活计,将宫中部分日常耗用交与他们采办供奉。“仁和店”就是由当时三位清宫内侍所创,专为宫中酿造御酒。“仁和”之名取自养心殿“中正仁和”,取“仁和”也是为与皇家思想相一致。

          至慈禧太后修建完颐和园后,小小的海淀镇也兴盛起来,仁和店迁入海淀镇西大街路东,并传入一杨姓酒师手中,改名为“仁和酒店”,并继承了御酒菊花白的配方以及全部工艺。当年“仁和” 老字号制酒时,宫内并不来人监督,只是每日有太监来抬酒,或者“仁和” 老字号凭送帖去人送酒,宫内收酒后给回帖,此帖为红色,长宽30/15公分。送酒人每回抬十几种酒,有菊花白、莲花白、桂花露、玫瑰露等,一坛约15斤。光绪年间最为兴旺。至清末,仁和酒店传给了甄氏甄秀峰及后人甄富荣仍传承着老字号仁和酒店。

          80年代,“菊花白”酒被国家轻工部、农垦部及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评为优质产品,并被选为国家首批绿色食品,出口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1988年北京仁和酒厂被评为十九家北京市优秀食品老字号之一。但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仁和酒厂由于菊花白酒的生产材料价格昂贵,生产工艺复杂等原因,一度陷入十年寂寞状态。

          2004年,青年企业家王晓伟先生有志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粹,出资对仁和酒厂进行改制,更名为北京仁和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组织仁和原有技术力量,重新恢复“仁和”老字号和其特色产品菊花白酒的生产。

          2007年,“仁和”主要产品菊花白因其品质卓越、酿制技艺独特,被列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6月,又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商标释义

  近年,中国酒类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冠以“御酒”之名的品种。

  考“御酒”之说当有二解:一是地方名产,曾经贡奉给宫廷饮用;二是宫廷御酒房所制,专供帝王独享的。推敲起来当以后者为确,前者则有附会之嫌。中国酿酒文化悠久,历代宫廷集天下精粹为己用,各种词藻华丽的御酒名称载于典籍,流传至今,然而多已名存实亡,其酿造工艺无从查考。

  所幸明清两代御酒文化尚在京城留有积淀。根据散见于《北京风物散记》和《北京老字号》等书中的记载,以及仁和酒店后人所述:道光年间,为精简宫中靡费,遣散了部分宫娥太监,为其生活计,将宫中部分日常耗用交与他们采办制作,按时进奉,赐予赏银。三个老太监在西什库(是否在酒醋局旧址内,待考)开办了仁和店,专为宫中酿造御酒,也代办宫中所用油盐酱醋,香蜡纸马等物,由此把清宫的御酒工艺带到了民间。慈禧修建颐和园后,仁和店也随之迁往海淀。

  清亡后,仁和已传给甄氏,专以本钱较小的制酒为业,取名仁和酒店。由于原御酒原料成本高昂,又秉承宫内“秘不示人”的传统,随着贵族文化的衰落,酒店生意也日渐萎缩,仅以莲花白酒勉强维持,1956年公私合营后终于改作内部食堂,酒店传人下放西山劳动。

  1959年,已另操它业的仁和技师刘文启不甘寂寞,用店中封存设备做出1000斤莲花白酒向十年大庆献礼,引起社会重视。北京葡萄酒厂任玉玺厂长按图索骥,取得莲花白酒技术,1962年在广交会推出,引起海内外轰动,被誉为“酒中之冠”:1981年北京长阳酒厂与仁和酒店传人甄富荣先生合作,推出菊花白酒,亦取得成功,几年之内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后经市0批准长阳酒厂易名为仁和酒厂。

  可惜,现在莲花白酒已从京城淡出,改由外地生产,档次骤降;仁和酒厂的菊花白酒也停产数年。虽然这一线仅存的御酒文化,由于多种原因时起时落,时隐时现,历经坎坷,但它毕竟是不靠传说、不靠附会,而存在、而延续着的文化史实;现在的菊花白酒不是清宫御酒的实物样品,但它确实承袭了清宫御酒的工艺,具有古代宫廷文化的美学印记。

  2004年,青年企业家王小伟先生有志于重振古京御酒文化,出资买断仁和酒厂,更名为北京仁和酒业责任有限公司,组织仁和原有技术力量,重点恢复菊花白酒的生产,其目标是:实现中国酒业先辈朱梅先生所言“北京名酒,必须有宫廷御酒”。

  2007年,“仁和”主要产品菊花白因其品质卓越、酿制技艺独特,被列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6月,又荣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发源地北京
关注度:2738
相关品牌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