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 > 首钢
首钢
首钢
中国首钢集团
品牌介绍

  首钢始建于1919年,解放前30年累计产铁28.6万吨。解放后通过技术改造和建设,1958年建起了侧吹转炉,结束了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64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在我国最早采用高炉喷吹煤技术,70年代末首钢二号高炉成为当时我国最先进的高炉。改革开放以来获得巨大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多种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首钢总公司为母公司,下属股份公司、新钢公司、迁钢公司、首秦公司、高新技术公司、机电公司、特钢公司、首建公司、房地产公司、实业公司、国际贸易工程公司等子公司,在香港有上市公司,在南美洲有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 2007年集团销售收入1090亿元,实现利润水平43亿元,钢产量1540万吨,职工近8万人。在中国企业联合会按2006年数据评选的中国制造业500强中,首钢销售收入列第10位;在中国企业500强中首钢列第36位。

  二、近年来首钢改革发展历程

  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首钢紧紧抓住机遇,围绕发展战略,历经“苦干三年,打好四个基础”,系统实施国务院批复的首钢搬迁调整方案,实现了首钢新的历史性发展。几年艰辛、几年拼搏创造的成果在2007年得到了体现。集团销售收入首次超过千亿元台阶,实现利润大幅度增长,钢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首钢京唐钢铁厂建设按计划推进,首秦公司、迁钢公司相继建成并在较短时间内达产达效,顺义冷轧项目也建成投产,这些项目创造了我国钢铁业建设发展的高起点、高水平、高速度,首钢从以长材生产为主向高档板材和精品长材转型取得了历史性转变,首钢向建设世界一流钢铁企业迈出了重要一步。改革开放进入了更高层次,体制机制转变迈出更快步伐,职工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一步发展战略目标任务胜利完成,为首钢实施第二步发展战略奠定了必要基础,为到2020年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建成国际一流企业集团创造了有利条件。具有优良传统和88年历史的首钢在实施搬迁调整中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展现出新的活力与前景。

  1.全面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面对市场变化和激烈竞争的挑战,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调结构、攻指标、降消耗、增效益、创一流”上来,坚持不懈地开展对标挖潜、增收节支和“五算清、五精细”活动,每年消化大量减利因素,经济效益稳步增长。2007年集团销售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90亿元,同比增长31%;实现利润43.6亿元,同比增长60%;钢产量1540万吨,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拳头产品713万吨,占钢材比例达到53.1%,板带比达到37.4%,均创历史最高水平。2007年与2000年相比,销售收入增长2.12倍,实现利润增长3.27倍,钢产量增长91.2%。非钢产业从2000年整体亏损3.44亿元,到2004年扭亏为盈,2007年整体盈利5.5亿元。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了产销研结合、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07年完成专利申请52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30项。积极做强优势产品,抽油杆钢、合金焊线、82B优线三大产品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2007年,逐级完成了管线钢开发,实现批量生产,成为国内首家X80石油管线钢符合“西气东输二线”技术协议的企业。推进品牌战略,初步形成了以船板、管线钢、冷镦钢、耐腐蚀板、高强度机械用板、高层建筑用板等系列品牌集群。首钢牌优质碳素钢热轧盘条荣获中国名牌称号,螺纹钢筋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出口免验审核。在全国438家技术中心评比中,首钢技术研究院名列全国第七位,冶金行业第三位。

  2001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2.06亿元,完成环境治理项目155项,停止了部分工厂和设备生产,大幅度减少了污染物排放;2007年与2001年相比,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总量分别降低54.6%、45.6%和45.2%,化学耗氧量降低91.2%,石油类降低95%,吨钢综合能耗从883.5千克下降到658千克,吨钢耗新水从8.51立方米下降到4.31立方米,节能减排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贯彻中央决策和北京市部署,搬迁调整取得重要突破

  2005年2月国务院批复了首钢搬迁调整方案。一是逐步压缩北京石景山厂区钢铁生产能力,2010年底钢铁冶炼、热轧能力全部停产;二是结合唐山地区钢铁工业结构调整,体现循环经济要求,联合唐钢,在河北曹妃甸建设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精品生产基地;三是在北京发展首钢总部经济,建设顺义冷轧项目,发展优势非钢产业、环保产业、研发体系等。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竞争能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有利于促进华北和环渤海地区钢铁布局调整,为中心城市钢铁企业搬迁调整探索经验;有利于为我国钢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提高我国钢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首钢通过新的载体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钢把搬迁调整的过程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探索、自主创新、激情创业的过程。2007年3月首钢京唐钢铁厂正式开工建设,正在按照国家的要求,建设产品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的现代化大型企业,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品板材生产基地和自主创新的示范工厂,成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志性工厂,第一步工程将于2008年10月建成投产,第二步工程到2010年建成投产,形成970万吨钢生产能力。首钢顺义冷轧厂于2007年11月竣工投产,形成年产150万吨冷轧板的生产能力,集成了国内外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高新技术,整体技术和装备水平居当今世界前列,全面体现循环经济要求,节能、节水、节地指标达到同类工厂国际先进水平。先期建设了迁钢公司、首秦公司,分别形成了450万吨和250万吨钢生产能力,建成了2160mm热轧板生产线、4300mm宽厚板生产线、特钢冷轧板和镀锌板生产线,形成了钢铁业“一业多地”发展的新格局,结束了首钢没有冷热轧薄板的历史。迁钢、首秦公司已成为国内一流水平的先进企业,成为首钢搬迁调整的试验场和练兵场,积累了经验,提升了技术,聚集了人才。

  3.深化改革开放,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首钢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加以推进。首钢股份公司20亿元可转换债券发行、转股成功,并在北京市率先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香港上市公司开展一系列资本市场运作,市值得到大幅度提升。首钢列入市国资委辅业改制计划的108家单位,累计完成和基本完成92家。在国家和北京市的支持下,首钢先后有12家外埠企业划归地方管理,北京辖区7家企业划归区县管理。实施管理信息化建设,ERP一期工程上线成功,二期建设顺利推进,北京地区设备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数据仓库四大模块上线运行;迁钢、首秦、顺义冷轧ERP及MES系统上线运行并取得良好效果;总公司OA系统投入运行,使首钢管理向更高水平迈进。扩大开放合作,与148家国内外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全面开展资源、技术、资金、人才培训等方面的长期战略合作,完善了供应和销售产业链。首钢在册职工从2000年底的19.58万人下降到2007年底的7.92万人。多年困扰首钢的历史问题绝大部分得到了解决,为首钢搬迁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职工与企业和谐发展

  坚持党管人才,建立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制定了40多项人才建设的新制度、新办法。加大干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干部交流、末位淘汰力度,每年调整交流干部占总数的20%以上;设立了2000万元的人才开发培训基金,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累计评选首钢技术专家172人,技术带头人297人;钢铁业高级工从2002年的1300人增加到2007年的13767人,占技工人数的比例达到28.3%,首钢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职工收入,2007年集团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4.28万元,比2000年增长2.1倍。实施了三期职工住宅建设,新建住房4296套,为10058户职工改善了居住条件。对首钢居民区、单身宿舍、职工食堂进行设备改造和综合治理,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累计有25个居民区被评为“首都文明社区”。职工子女幼儿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完善各项帮困救助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妥善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健全和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做好排查调处工作,保证了企业稳定。通过举办职工文化体育节、月季园赏花会、建厂85周年庆典等一系列文化建设活动,提升了首钢形象,增强了凝聚力。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新的发展战略

  首钢“十一五”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集团钢产量、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分别比2005年翻一番。“十二五”期间,产业和产品结构更具优势,竞争能力更加明显,体制机制更具活力,人与企业更加和谐,企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向国际一流的大企业集团迈进。

  1.钢铁业完成新的空间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升级。首钢京唐钢铁厂建成投产并达产达效,成为产品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的现代化大型企业,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品板材生产基地和自主创新的示范工厂,成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志性工厂。迁钢公司成为同类型国际一流钢厂。首秦公司成为“专精深强”的国内一流的宽厚板生产厂。顺义冷轧成为国际一流的冷轧板材生产厂。2010年,集团钢产量达到2500万吨,板带比达到75%、冷热比40%。“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提高高档汽车板、家电板产品比重,创出若干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生产规模、产品结构、自主创新能力进入国际钢铁业先进行列。

  2.非钢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

  电子机电业重点打造自动化控制和信息技术、冶金成套设备和大型电机、汽车空调器等核心技术和优势产品,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31亿元,比2005年增长1.47倍;“十二五”期间要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名牌产品,增强核心竞争力。

  建筑业要完善机制,提升资质,创立品牌,扩大工程总承包,发展高端技术、专业化设计和施工;房地产开发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经营。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22亿元,比2005年增长1.7倍(不含划转单位);“十二五”期间要积极参与首钢工业区改造建设,形成一批有核心技术的业务,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综合实力。

  服务业要大力发展物业、餐饮、旅游、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生产协力服务,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77亿元,比2005年增长1.8倍;“十二五”期间要积极参与首钢工业区改造开发,打造商贸、物流、中介服务、会展博览等服务支柱产业。

  矿产资源业要巩固做强迁安矿区、秘鲁铁矿等原料基地,加快开发外部资源,扩大控制规模,2010年成品矿产量达到1900万吨;自产煤炭620万吨,钼精粉4000顿,合计销售收入达到180亿元,比2005年增长1倍以上;“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循环利用,经营规模、综合实力、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海外事业要成为首钢发展的重要一极,做强做大海外企业、进出口贸易、海外工程、物流等核心业务,提高资本运作和上市公司运营水平,2010年销售收入和海外营业额达到456亿元,比2005年增长71%;资产控制额达到100亿元以上,上市公司市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3.实施首钢石景山工业区改造规划,在转型中实现首钢在北京的更大发展。首钢石景山厂区钢铁业停产后,工业区改造关系北京发展大局,关系首钢在北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北京市政府已审定《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明确由首钢作为工业区改造的主体。按照有利于解决首钢人员安置及遗留的社会负担等问题,符合北京市及石景山区总体发展定位,有利于土地价值最大化和产业最优化的原则,推进8.08平方公里工业区改造工程,建设总部办公区、销售中心、研发中心,发展高新技术研发和总部经济;建设创意产业研发基地,发展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建设高端写字楼、酒店、综合商场、中高档住宅、滨水游乐设施等,发展商贸、金融、物流、旅游、中介服务等服务业。同时加快现有非钢产业的发展,实现首钢在北京的更大发展。

  4.体制机制充满活力。以首钢北京总部经济为核心,以信息化为支撑,构建产权结构多元化、法人治理结构健全、风险防范和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更加有效、对外开放合作更加广泛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架构,既能充分发挥总部经济的综合优势,合理配置和利用企业内外资源,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子公司的潜能和积极性,实现整体最优发展。

  5.企业发展更加和谐。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富余人员得到妥善分流安置;集团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2010年比2005年翻一番;建设具有首钢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职工素质全面提高。到2010年,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达到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50%以上,其中博士、硕士分别达到100人、1000人;高级、中级、初级工比例达到40:50:10,达到发达国家企业水平。“十二五”期间,形成结构更加合理、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人才队伍,为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联系方式

  中国首钢集团

  地址:北京石景山区首钢厂东门

  邮编:100041

  查号台:010-88291114

发源地北京
关注度:2738
相关品牌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