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南 > 昆明 >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品牌专区
品牌介绍

  云南农业大学创办于1938年,前身是国立云南大学农学院,1971年与云南农业劳动大学合并成立云南农业大学。学校于1993年被列为云南省属重点大学。学校专业设置合理、教学设施齐全、师资力量雄厚。云南农业大学建校七十多年来,一代代师生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的大学精神,情系稼穑、躬耕疆域、励精图治、矢志创业,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云南大学农学院

  学校创办于1938年,建址昆明市呈贡县。1958年独立建成昆明农林学院,迁址昆明北郊黑龙潭。

  1962年滇南大学、滇西大学并入昆明农林学院。

  1969年搬迁至大理州宾川县。

  1970年迁至原曲靖地区寻甸县。

  云南农业大学

  1971年与云南农业劳动大学合并成立云南农业大学。

  1980年搬回昆明北郊黑龙潭。

  198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3年列为云南省属重点大学。

  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7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7年以全优成绩通过教育部教育评估。

  办学规模

  云  晨读林中绿树成荫

  南农业大学建校七十年来,一代代师生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的大学精神,情系稼穑、躬耕疆域、励精图治、矢志创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2041人,硕士研究生1371人,博士研究生93人,留学生81人,成人教育学生7931人。校园占地2562亩(2009年11月18日。根据云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和省国土资源厅有关文件精神,为支持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和科技产业研发工作,同意我校征收盘龙区龙泉街道办事处中坝村民委员会雨树村村民小组集体土地406.473亩,用于建设云南农业大学教学实验研究基地。)近年来,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校舍面积翻了近两番达到45.4万平方米,教职工住宅面积翻两番达到22.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1亿元;截止2007年12月,文献总量为204.6万册(其中印刷型图书119.3万册,电子图书85.3万册),全文电子期刊1.8万余种。各类馆藏数据库20余种,合作共享数据库60余种,馆藏以农业、生物科学文献收藏为重点,覆盖所有学科门类。千兆校园网功能齐全;固定资产总值5.2亿余元。学校现设18个学院,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水利水电、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管理等涉农学科以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烟草学院和普洱茶学院是服务云南优势产业而建成的特色教学单位。 云南农村干部学院 是 2009年5月8日在云南农业大学成立,并举行第一期培训班开学典礼。这是我国首家专门培养农村基层干部的省级农村干部学院。云南各县(市、区)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乡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等230人成为首批学员。 云南农村干部学院将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改革发展热点与难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发展与稳定、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培训。学院在云南农业大学择优选聘教师担任专职教师,同时聘请党政领导干部、成功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致富能人任兼职教师。袁隆平以及多位长江学者将亲临学院,为学员们授课。

  专业学科

  我校现有本科招生专业(含方向)为58个、专科专业7个。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2010年我校新增两个本科招生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工程造价)和动物科学(饲料科学与工程方向)、工程造价两个高职本科专业 。其中,3个专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为省级重点专业。有省部级重点学科17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9个。有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审批权和外国留学生招生权。专业学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建成3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心,即国家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普洱茶认证中心。建成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即教育部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病虫害控制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动物营养  生物多样性国家工程中心

  [1]与饲料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版纳微型猪近交系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滇型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云南省香料研究开发中心。建成5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即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与环境和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蜜蜂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资源与节水灌溉工程研究中心。建成2个省级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即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还建有18个校级研究所(中心)、校内实验农场和实习工厂及59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541人,其中正高职132人,副高职386人;博士生导师34人,硕士生导师35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83人,硕士学位教师402人;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教育部学部委员1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人,省级名师奖7人。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育劳模、全国农业劳模等14人,省级优秀教师15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18人,省0特殊津贴14人,云南省突出贡献专家12人,云南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0人,教学科研带头人8人,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1人,技术创新人才2人。

  办学思想

  云南农业大学始终植根边疆,服务三农,针对云南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特点,围绕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彰显特色的办学理念,开学养正培育边疆民族人才,耕读至诚演绎生物资源优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农科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教学改革

  学校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围绕社会经济需求,突出区域特色,调整  南门广场

  专业结构;依托科研平台,建设教学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规范教学管理,构建保障体系,加强质量监控。先后拥有了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考评连续四年为优秀,名列全省第一。先后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20项,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教学成果奖居云南省高校前列。

  教学改革

    红云红河集团向我校捐赠奖助学金

  学校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围绕社会经济需求,突出区域特色,调整专业结构;依托科研平台,建设教学基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规范教学管理,构建保障体系,加强质量监控。先后拥有了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2009年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考评连续五年为优秀。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26项,教学成果奖居云南省高校前列。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人才培养

  学校虽数易校址,多次创业,历经坎坷,但矢志不移,始终从云南社会发育程度参差不齐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实际出发,开学养正,育人为本,因材施教,呕心培育边疆民族人才。办学初期,农业教育家汤惠荪、农学家张海秋、育种学家诸宝楚、植物病理学家段永嘉、烟草学家徐天骝、生物统计学家昝维廉、园艺学家蔡克华等为代表的一批学术先贤开创了边疆农大办学基业;先人风范激励着一代代学子践行“厚德博学、明理尚农”之校训。办学七十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十万余名具有“科学情操、大地情怀、农民情结”的优秀人才,其中水稻育种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归侨邓友成,献身彝区五十年,育成“楚粳”系列水稻品种,推广面积占云南省中海拔地区水稻种植面积50%以上;烟草育种专家、“全国烟草行业劳动模范”李永平,育成“云烟85”和“云烟87”品种,推广面积占2007年全国烟草种植面积的56.7%  学生活动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崔秀明,立足边疆苗岭壮乡,成为开创“三七之乡”支柱产业科技领军人;畜牧专家马崇文扎根基层第一线,成为“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推广功勋人物”;“全国杰出创业女性”李海燕自主创办的昆明华曦牧业集团,成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云南省农业高级技术人员80%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站(所)负责人80%以上、县乡主管农业的领导80%以上是我校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占30%以上,他们既熟悉少数民族文化、又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知识,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孜孜以求,勤奋工作,为增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研究

  七十年来,学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结合国家和云南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在动植物品种选育、绿色食品产业、地方特色生物产业、环境资源与生态保护、农田水利与节水农业、农业工程与农业信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李铮友教授等率先在国内实现了杂交粳稻“三系”配套,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创造了杂交粳稻单产1108.55千克的世界纪录;曾养志教授等潜心研究西双版纳微型猪近交系近30年,繁育25世代,近交系数达99.47%,居国际领先水平;朱有勇教授等在国际上创建了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的理论和技术,在云南、四川、贵州、江西等11个省市及东南亚推广应用1.2亿亩,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研究论文在《Nature》作为封面文章全文发表,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普遍认可。学校还选育了水稻、玉米、甘蔗、马铃薯等新品种近百个,在西南地区及东南亚推广应用1.6亿亩。培育了云南大河猪、滇撒猪配套系、龙陵黄山羊和武定乌骨鸡等畜禽地方品种,推广养殖1.5亿头(只)。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科学研究一等奖1项,国际农业研究(CGIAR)杰出科学奖1项,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省部级一等奖11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59项,其他奖项11项,科研成果名列全省高校前茅。目前学校主持全球环境基金(UNEP/GEF)、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等项目642项,在研经费2.62亿余元,为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科教相长提供了坚实基础。


联系方式

  云南农业大学招生咨询及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871-65227706(兼传真)、65226172

  纪委监察电话:0871-65227694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沣源路452号

  邮编:650201

发源地云南 > 昆明
关注度:200
相关品牌




注: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欢迎纠错!
返回电脑版